
最新動態(tài)
游戲體驗后你變成媽了嗎《中國式家長》引爆社交網絡
2025-04-17作者:宋宇晟
最近,一款國產獨立游戲《中國式家長》火了。
在Steam游戲平臺上,《中國式家長》一度成為熱銷榜的第二名,并且在評測中獲得了高達88%的好評。這款游戲由中國的兩位“80后”開發(fā)。
游戲截圖
這款游戲讓許多玩家體驗到了“云養(yǎng)娃”的樂趣,甚至讓眾多網友沉迷其中。以下是兩位網友的反饋:
豆瓣截圖
微博截圖
這是一款怎樣的游戲?
“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承載著父母的期望?!?/span>
這款游戲完美詮釋了這句話——從一出生,玩家扮演的孩子就必須完成父母設定的一系列期望,比如翻身、走路、說話等。稍大一點后,孩子還需要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。
簡單來說,這是一款模擬養(yǎng)育孩子的游戲。在游戲中,玩家需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,以達成家長的期望。
然而,玩家必須在自我心理壓力和父母滿意度之間找到平衡——只要滿足了家長的期望,就會獲得獎勵,父母滿意度也會提升;但隨著家長期望的增加,玩家需要完成的任務也會增多,自身壓力也隨之增大。
作為玩家,為了變得更優(yōu)秀,就需要不斷增加學習的壓力;但如果家長逼迫孩子太緊,孩子就會承受更大的壓力,這時就需要通過娛樂來緩解壓力。
然而,娛樂過多也會導致父母的滿意度下降。例如,在娛樂活動中,“跟著音樂拍手”雖然會增加孩子的想象力、魅力和行動力,但父母滿意度會下降5點,同時孩子的壓力也會減少5點。
游戲中的“中國式”細節(jié)
不得不提的是,“中國式”是游戲的一大亮點。
游戲截圖。
游戲中的情節(jié)大多源自日常生活的點滴,例如用技能幫助父母在“面子對決”中獲勝、過年時互相推讓紅包、競選班干部時的“心機”等,這些設定讓網友們直呼“太真實了”。
游戲中“面子對決”截圖。
以“面子對決”為例,這是許多玩家認為“極其真實”的部分。在游戲中,孩子通過練習獲得的所有特長,都會成為父母用來與他人攀比炫耀的“武器”。
如果讓孩子贏得“面子對決”,玩家可以獲得更多的獎勵,使孩子成長得更好;反之,如果孩子的特長不足以贏得對決,玩家就會目睹母親在各種冷嘲熱諷中敗下陣來。
游戲截圖。
游戲中的角色將經歷出生、上學、考試、畢業(yè),直到相親、就業(yè),最終游戲會根據(jù)玩家發(fā)展的特長給出不同的職業(yè)結局。
游戲結束時,這一代玩家扮演的角色將成為下一代孩子的父親。當然,玩家可以選擇繼續(xù)進行下一代的游戲。同時,上一代的職業(yè)、性格、配偶等因素會影響下一代的基礎屬性和零用錢。
孩子眼中的“中國式家長”
百度百科對“中國式家長”的定義是——大多數(shù)中國家長都懷有期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態(tài),在教育過程中常常表現(xiàn)出過分溺愛或施加心理暴力的行為。
這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。對于游戲開發(fā)者來說,這面硬幣的正面是愛,背面則是不恰當?shù)谋磉_方式。
這款游戲尚未正式上市時,幾乎所有的評論都是玩家講述自己與家長之間的故事。
有人抱怨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太少——“父母關系惡化,離婚了,但即便是在離婚前,他們的關系也不好,我一年能見到父親的時間可能不超過一周。”
游戲截圖
也有人抱怨父母對自己的努力視而不見——“我做了所有的事情,非常努力了,但沒有人看到?!?/span>
還有人提到家庭的困境——“家里欠了很多外債,父母又期望我能出人頭地。因為成績和錢的問題,父母經常吵架,母親常說我父親無能。”
游戲截圖
更有人描述作為“中國式孩子”的不易——“學生們的生活并不容易,壓力也很大。每個人都想有一個豐富多彩的未來,但如今競爭太激烈了。作為一名初二學生,我不僅要應對家庭的壓力,還要處理學校的各種問題?!?/span>
當然,也有人回憶起父母的好——“我的父母很有個性,最終導致家庭破裂,但他們都是好人,基本上沒有打過我(小時候有一次因為吃飯吧唧嘴被父親打過一次)?!?/span>
還有人回憶起對父母的深刻印象——“我記得小學升初中的那一天,母親拉著我的手在人群中擠來擠去。當時我的身體還沒有發(fā)育完全,個子不高,母親就拉著我的手。我能看見的只有天空和母親的手。那一刻,母親的手成了我唯一的依靠?!?/span>
當孩子成為“中國式家長”
不過,當玩家體驗過這款游戲后,許多之前吐槽家長的玩家仿佛一夜之間都成了“中國式家長”。
有人熱衷于讓“孩子”刷分,玩了幾代人,只為能上一所好大學。
微博截圖
微博截圖
微博截圖
更有甚者,還會與朋友分享“孩子”的成績單。
微博截圖
有些玩家放棄了“好好學習”的道路,選擇做自己。有一位網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,成功讓“孩子”成為了一位“大藝術家”。
微博截圖
還有一些玩家表示,玩過這款游戲后,他們開始理解“中國式家長”的辛勞。
微博截圖
微博截圖
“我們希望孩子與家長能相互理解”
在孩子們眼中,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“中國式家長”。但作為“過來人”的游戲制作者劉禎浩和楊葛一郎堅信,每個家長的出發(fā)點都是愛和期望。
兩位游戲制作人都親身經歷了“中國式家長”的種種問題,如家庭資金有限、想要的東西無法得到、家長對學習成績的苛求等。
近年來,社交媒體上也出現(xiàn)了一些吐槽自己家長的網友。最為著名的例子是幾年前豆瓣上一個名為“父母皆禍害”的小組,引發(fā)了廣泛關注。而游戲中的許多吐槽內容,實際上都來自于網絡上孩子們的不滿。
劉禎浩表示,這款游戲的目的并不是放大某一方的不滿,而是希望能讓孩子和家長相互理解。
他認為,當孩子玩過這款游戲后,會更加理解大人和現(xiàn)實社會,“最終能明白家長的一些做法其實有一定道理,只不過方式不太對”;而如果家長玩了這款游戲,再經歷一遍成長過程,“更能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,從而更謹慎地決定自己對孩子的方式”。
楊葛一郎告訴記者,他希望玩家在“會心一笑”的同時,也能感受到“父母是愛你的,只是表達方式不同;我們也愛父母,只是有時說不出口”。
游戲宣傳片截圖
在這款游戲的宣傳片中,記者注意到有這樣兩句話——“父母愛我們,只是表達方式錯了;我們愛他們,只是不善于表達”以及“我們花一輩子等待父母的理解,父母花一輩子等待我們的感激”。
編輯:姬俐華
責編:何穎